Q&A
Q:何時開始創作這系列?
2019年4月開始的!
Q:有讀過地理相關的科/系嗎?
沒有,以前是讀設計相關的,也做過graphic designer,然後機緣巧合下任職HR!
所以如果有想做的事,在決定開始時開始就好,在能維持生活的情況下
當時用工作時賺到的錢作資本,抱著冒險的心態嘗試
跳出comfort zone真的很需要勇氣:)
利申我是沒父幹的公屋仔
Q:為何會有將地區擬人化的想法?
之前的工作是負責某個全港性招聘project的HR,當時的project需要見大量來自不同地區的人、對不同地區需要有更多的關注,漸漸留意到每個地區的人,即使性格不一,但會有某種共同點,例如:
-
跑馬地人,會仔細介紹自己、態度很大方又有禮貌
-
天水圍人普遍不敢與陌生人直視、會盡量少說話,對感興趣或熟悉的範疇,才會放鬆下來和能正常地交流
-
屯門人很極端,要不很客氣又有禮貌,要不就很不客氣又沒禮貌
-
未熟悉的黃大仙人都有點高冷和說話直接,熟悉後通常都是個好人,而且發現他們真的不是有意的
-
將軍澳和坑口人看上去都挺斯文,但一熟了後會發展人是傻的...咳,很隨和,愈年輕就愈多冷笑話和奇怪點子,但認真時很可靠又能幹
還有很多不同區的共通點,現在主要是創作和跟不同的人聊天,也發現乎合上述的觀察
加上工作關係會去不同的區,發現每個區都有不同的特性和氣氛,然後想:「如果各個地區化成人的話,會是怎樣呢?」
Q:是什麼令你下定決心創作這系列?
因為經常出入重建中的舊區,親眼看著環境變化,所以想用自己的方法記下一個地方的樣子
現在感覺像是看著他們改變或成長!
Q:是以什麼作分區標準?
在這個擬人系列中,地區是指有一群人居住在一個「地」方,所形成的社「區」
分區的定義是以大眾認知、居民的歸屬感為定義,畢竟香港地方地方很小,但人很多,幾條街的範圍就能形成一個小社區,且跟鄰近地方的差異非常大
所以並不是採用官方式的分區
重點提一提,我不是畫地鐵站擬人,像是宋皇臺站就是九龍城一部份,金鐘、太子、杏花邨等等經歷了一段時間後,才約定俗成成為「地區」,所以有新站出現的話,可以不用跟我說,我們先再等個十年廿年後再看看XP
新界地方也是,地方很大,但知道的區外人很少,甚至區內人對其歸屬也有分歧,有些人覺得是獨立一個區,有些人會覺得是歸屬於大區,所以對於新界,一直都抱持觀望態度
而當中是有能突圍而出的例子,例如第一城和田灣
-
第一城:以往進行過三次的居住地的調查,每一次都有幾個人在其仔欄中填上「第一城」
-
田灣:說不定南區以外的人不常聽到這名字,但南區人很多都會清楚地區分,甚至在通訊地址中明確填上「南區田灣」,而不是「香港仔田灣」
Q:會從什麼事物取得創作靈感?
角色的創作主要參考當區居民的個性、態度、反應,以及當區的主要發現、歷史、氣氛等等
比起符合大眾所認知的地區的定位,更希望能呈現大部分當區人對自己區的看法,然後整合、抽取、轉化
而且會直接到該區最少一次,吃吃走走、盡量用五感去感受那個地方,還有觀察當區人的表情、步速、行為等等
可以說角色的性格,是經過人生中所接觸過的人、用身體感受那個地方,而得出的結果
順帶一提,沒什麼禮貌的人,多半都是來自那幾個地區:)
Q:創作過程中,前期需要作什麼準備?
因為想盡量還原該區的感覺、貼近居民對自己區的感受
所以除了於網上搜集資料,還會跟多位當區居民聊天,觀察和了解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看法、生活習慣
也會到該區行至少兩次,一次是跟朋友以區外人身份,另一次會盡量跟當區人行,以不同的角度感受體驗上的分別
Q:創作過程中,後期需要作什麼準備?
需要時間整合所有資料、行區時的見聞、當區人的共同點,然後整理直覺收到的signal,看看有沒有事例能支持
會以當區人的看法和感受為客觀要素,加上區外人即是自己的主觀的角度,中和、融合、轉化成有該區氣息和特質的角色
因為有時候會以當區居民的視角、體會出發,所以有機會跟大眾認知有少許出入
除了畫圖,也需要花點時間,希望將腦內的概念轉化成大部份人都看得懂的文字設定
Q:在創作的過程中,有遇到困難的事嗎?
有!!!最困難是沒靈感的時候!怎想都想不到
其次是從不少屋邨區、所謂的廢老區中,找出該區的特點,雖然都是廢老屋邨帶,但相信不同的區,是有分別的
還有在圍村時誤闖別人家的農地、在墳場被好奇的「朋友」跟住,甚至遇過有惡意的靈性存在
不過最後都沒事了!有命回來更新和打這些٩(๑❛ᴗ❛๑)۶
Q:為何角色這麼多仔仔?ಠ౪ಠ
( • – •)
/ > [想看帥哥]
Q:畫風有點BL ^q^✧
以前正是主畫腐向二創,手回不去了٩(๑❛ᴗ❛๑)۶
Q:我不同意你對這些區的看法
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看法,有人同意,也會有人不同意;有人聯想到,也會有人聯想不到,這是正常的
這些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,每個人對事情都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受,所以相信沒有絕對的答案
如果想表達看法,歡迎禮貌地提出!